什么是區域規劃?
區域規劃是為實現一定地區范圍的開發和建設目標而進行的總體部署,為城市規劃提供有關城市發展方向和生產力布局的重要依據。廣義的區域規劃指對地區社會經濟發展和建設進行總體部署(包括區際和區內);包括區際規劃和區內規劃,前者主要解決區域之間的發展不平衡或區際分工協作問題,后者系對一定區域內的社會經濟發展和建設布局進行全面規劃,一些地方可以分成片區規劃。狹義的區域規劃則主要指一定區域內與國土開發整治有關的建設布局總體規劃。
依據不同的分類方法,可以把區域規劃劃分為各種不同的類型。
1、按規劃內容的側重點分類
(1)策略性的區域規劃
這類規劃相當于區域發展戰略研究,內容側重于制定區域社會經濟發展的戰略目標、戰略方針,經濟發展的重點,確定產業結構的調整方向和產業布局,以及保證戰略目標實現的措施和政策。策略性區域規劃的特點是:①重視區域所處的環境和區域發展條件的分析論證;②注重經濟發展方向、戰略目標和經濟結構;③對于區域經濟發展政策、規劃方案實施對策、策略的研究較深入,但往往對于經濟建設工程的規劃布局研究較為簡略。
(2)物質性的區域規劃
規劃內容偏重于區域發展的物質環境和建設工程項目的空間布局規劃,規劃成果注重區域土地開發利用的總體藍圖。因此對于資源的開發利用,對于城鎮的發展和布局,對于工農業生產布局和各種基礎設施的空間分布極為重視。物質性區域規劃的特點是:①重視技術經濟指標;②重視各部門、各物質要素的功能、相互關系和空間表現形式;③特別注重各類土地利用和空間分布;④強調經濟建設項目和城鎮的發展規模、相互關系和空間布局。
(3)綜合性的區域規劃
綜合性區域規劃是通常說的區域規劃,比較規范性的區域規劃。綜合性的區域規劃,兼容策略性規劃和物質性規劃的特點,內容系統、全面。既有區域社會經濟發展戰略研究的內容,又有各個部門、各個系統完整的經濟建設空間布局規劃的內容;既描繪出區域經濟建設未來的總藍圖,又有明確的區域發展政策和規劃實施措施。
2、按規劃區域屬性分類
(1)區域分類
按照區劃的性質和地域屬性不同,通常把區域分成如下幾類:
①自然區。自然區是指自然特征基本相似或內部有緊密聯系、能作為一個獨立系統的地域單元。它一般是通過自然區劃,按照地表自然特征區內的相似性與區際差異性而劃分出來的。每個自然區內部,自然特征較為相似,而不同的自然區之間,則差異性比較顯著。
②經濟區。經濟區是指經濟活動的地域單元。它可能是經過經濟區劃劃分出來的地域單元,也可以是根據社會經濟發展和管理的需要而劃分出來的連片地方。
經濟區也有多種類型,如:
★聚類經濟區,國外稱之為均質區。其中有經濟發展水平或發展速度相類似的聚類經濟區,也有的是經濟結構特征或產業優勢和發展方向相似的聚類經濟區。
★經濟協作區。根據各地區經濟發展條件、經濟聯系而組織起來的地域單元。經濟協作區是加強區域經濟橫向聯合的一種重要形式。它和經濟發展區域化的趨勢相適應。
★經濟特區。它是享有較多優惠政策,有一定相對獨立性和特殊管理的地域。如出口加工區、保稅區、經濟技術開發區、工業開發區等。
★部門經濟區。根據某些資源或產業相對集中,或者按主導產業為標志劃分出來的地域。如工業區、農業區、能源區、礦區、加工工業區、風景旅游區、商業貿易區等。
★綜合經濟區。即通常一般所說的經濟區,經濟門類較多,內部有緊密的聯系,都有經濟中心城市和廣闊的鄉鎮結合在一起的區域。
③行政區。行政區是為了對國家政權職能實行分級管理而劃分出來的地域單元。
④社會區。社會區是以民族、風俗、文化、習慣等社會因素的差別,按人文指標劃分的地域單元。
由于區域屬性不同,各類區域在規劃中所要著重解決的問題往往有所差別。因此便會產生不同的區域規劃類型。研究重點是經濟區區域規劃(如珠江三角洲經濟區規劃、長江三角洲經濟區規劃等)。
3、按規劃區域的不同特點分類
分為城市地區、工礦地區、農業地區、風景旅游地區、流域綜合開發地區、工農業綜合發展地區等多種類型地區的區域規劃,規劃內容各有側重。按規劃區的界限,既可按不同等級的經濟區、也可按行政區進行。在規劃過程中,必須把地域綜合研究和系統分析方法貫徹始終。在綜合調查分析的基礎上,對提出的各種可比較的規劃布局方案的經濟、社會和生態效益進行定性與定量相結合的綜合論證,以及對各項專業規劃在區域和國家整體利益基礎上的綜合協調。因區域規劃是多因素、多變量、多目標,并隨時間而變化的動態系統,可用系統工程方法和電子計算機,對區域系統的模擬和規劃方案的優化決策進行探索,逐步提高區域規劃的科學性
區域規劃的程序介紹
1、區域規劃思路
區域規劃一般通行的程序是系統分析和系統綜合程序。這種程序的基本思路是根據區域的現狀和問題,提出了規劃的要求,是形成未來區域系統的基礎。但是,區域是一個開放的系統,要受到內外環境和多種因素的影響。所謂規劃,就是要在研究影響區域系統發展變化的諸因素和條件的基礎上,探討區域未來變化的各種可能和多種多樣的方案。區域規劃決策,要對區域未來變化的多種可能進行比較,描繪出較為理想的意想狀態,從而形成規劃,并促成其實施。在實施規劃方案過程中,必然會遇到許多未發現的新問題或認識不足之處,從而有必要對規劃進行調整或進行新的規劃。
2、區域規劃工作步驟
根據系統分析和系統綜合的要求,區域規劃工作大體上可按如下七個步驟進行:
(1)區域發展的現狀調查與資料收集
調查區域發展現狀的和收集有關影響區域社會經濟發展各種條件、各種要素的基礎資料,并加以分析研究,認識區域的本質特征、區域的發展演變過程,明確區域發展的優勢和限制因素,找出發展中的關鍵問題和潛力,為研究區域發展戰略,制訂區域發展目標及設計規劃方案提供依據。
(2)確定區域發展目標
區域發展目標是區域發展戰略中的核心部分。目標是發展的導向。在區域規劃方案設計之前,必須首先決定區域發展的總體目標,明確區域發展方向。有了目標,才能研究發展的方針,組織合理的結構,提出實現目標的對策和建設的方案。確定區域發展目標,實質是對規劃區域提出發展的意想狀態,可以采用“形勢發展的需要為原則”,也可以采用“地方的發展條件和資源的可能性為原則”,或者是兩者的結合。發展目標有高目標、低目標和適中目標等多種層次。為決定發展目標,需要根據社會發展的總趨勢、區域內外的條件和資源狀況,對區域未來發展變化進行大量的預測工作。
(3)區域發展的課題與對策研究
課題研究實際是對區域各經濟部門和重大建設項目或重點開發區域、不許開發的保護區域的深化研究,這是生產力總體布局的工作基礎。區域發展的研究課題一般是根據自然環境、歷史發展背景、未來的發展目標、重大建設項目而提出來的,通常的課題有:水、土、礦產、林業資源的開發利用,人口增長,就業問題,主導產業,經濟結構,交通運輸系統,自然保護區,生態與環境保護,重點開發區域等。
(4)規劃方案設計
根據區域發展戰略和課題研究的對策,規劃工作者綜合各種各樣的設想和方案,擬定區域發展的總體方案。這是規劃工作者在規劃中最富有創造力和想象力的階段。他們要使各個部門、區域的各個部分盡可能和諧、協調、有效地發展,要設計出可供比較、選擇的若干個方案。規劃設計時既要有部門發展的專項規劃方案,也要有綜合的總體規劃方案。它們通常是以規劃圖來表示,同時編寫規劃報告或附上規劃說明,往往還同時附上其他有關的圖表和研究資料作為補充。
(5)規劃方案評估
這一步驟可分為兩個不相連的階段。第一階段是在規劃方案未決定之前,對若干個供比較、選擇的方案進行評估,以判斷規劃設想或規劃方案構想的合理性和優劣性。在評估的基礎上,選定出較為適當的方案。第二階段是在規劃方案初步擬定后,請當地政府的負責人、業務主管部門和各方面的專家,對規劃方案進行評估、論證或評審。
(6)規劃定案
根據規劃評估、論證或評審意見,認真研究,作必要的修改,最后形成規劃文件。規劃成果應按有關規定程序,報上級主管機構或政府權力部門審批,方具有實施的權威。
(7)實施階段
在實施規劃方案過程中,要經常檢查規劃的可行性和實際效益,根據新發現的情況和問題,對原規劃方案作出必要的調整、補充或修改。